编者按: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温暖的事业,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
这十年,着眼于让残疾朋友的人生过得更有尊严,更加精彩,各界聚焦强化基本保障、促进就业增收、激发内生动力,有力推动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精神面貌展现新气象,助残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这十年,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坡道、盲文说明、无障碍卫生间、智能化无障碍服务平台比比皆是,城市更新改造中同步推进的无障碍环境设施,无障碍交通工具与日俱增。
这十年,8500万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交出一份份温暖答卷。
精准助残 呵护生命尊严
慈善公益报(尚 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残联、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为目标,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
“照料一人,解放一家”,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菊花台日间照料中心为例。
陕西省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菊花台村的日间照料中心
自2011年菊花台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使用起,朱焕周就在这儿吃饭,一晃11年过去了。每天午餐标配的米饭、肉菜、紫菜汤,虽不算丰盛但也精致可口,她吃得很香、很满足。“这里的环境好,饭菜免费,味道也好,吃着很放心。”朱焕周老人高兴地说。
据了解,菊花台村是2006年从隆德县整村搬迁而来的移民村落,历史、经济等多种原因造成该村残疾人比例较高,生活条件差。2011年,菊花台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使用,为该村残疾人解决生活难题,提供康复训练。
“我中心目前照料23位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的衣服以及生活用品。同时,每周为他们进行三次康复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菊花台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高堆仓说。
无独有偶,过去十年,受交通、行动能力等因素制约,很多残疾人无法外出求医。为了让有需要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康复训练服务,多地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有关项目纳入政府为群众办实事计划,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今年49岁的李国军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李皋家村村民,曾因脑干出血导致肢体失去正常功能。为帮助其接受康复训练,南皮县残联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康复服务。经过持续训练,李国军已经能够自己使用电动轮椅,日常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南皮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爽表示,精准助残服务使残疾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提升了残疾人融入家庭和社会的能力,让他们重建生命尊严,回归品质生活。
2016年,为了帮助更多残疾儿童享受规范、及时的康复治疗,河南省许昌市儿童医院首创公益性康复无陪护病房。在这里,专业的康复医护人员、治疗师和护工为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行为教育、心理干预、矫形手术、生活能力训练等治疗,并为其减免费用。自从无陪护病房开设以来,许昌市儿童医院累计接收残疾儿童50余人,越来越多残疾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广东省潮州市,近年来,残疾人各项救助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标明显。其中,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从2012年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2022年每人每年2496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2012年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2022年每人每年3264元。潮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先后建成了潮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饶平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湘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今年8月初,潮州市出台《“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将达到85%以上,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将达到85%以上,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潮州市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方面平等权利将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就业服务 助力梦想起飞
慈善公益报(魏 筱)近十年间,我国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少”目标如期实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其间,保障残疾人基本权利已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也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这十年,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一块小小的手机屏让众多残疾人实现就业,郭羽容就是其中一员。
阿里巴巴云客服主播郭羽容
“这盆绿植名叫‘金枝玉叶’,叶片粉白相间、精致可爱,放在客厅还能净化空气……”走进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残疾人互联网孵化基地,主播郭羽容正在镜头前向粉丝推销绿植花卉。和其他主播不同的是,被称为“玻璃娃娃”的她身高只有90厘米,乐观坚强的郭羽容不仅没有被不幸打败,还凭着优秀的口才当上了基地的云客服老师、直播负责人。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个个新职业的出现,为残疾人追逐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云客服、手语主播、无声骑手、盲人配音师……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互联网充分展示自我,在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下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据中国残联统计,目前通过网络实现就业的残疾人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电商服务等行业,每年实现就业约6.8万人,在各电商平台实现网络创业的残疾人已超过20万人。
为了让残疾人通过劳动就业增加收入,过去十年,河南省洛阳市各级残联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组织开展服装裁剪、美容美发、盲人按摩、网上创业、面点制作和烹饪等培训项目。在农村投入5803万元开展500多个培训班次,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残疾人达2万人次,新增各类残疾人就业1.6万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各种就业形式,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
在洛阳接受培训的淘宝云客服专业学员说:“通过在残联3个月的学习,我已经拿到了工号,能够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可以稍微补贴一些家用。我接下来的打算是继续坚守客服岗位,继续充实自己的收入。”
另据了解,过去十年,洛阳市残联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利契机,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生活。全市8.7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发放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12万套(台);投入6004.5万元,建成116个托养中心,安排贫困重度残疾人1637名;扶助54380名残疾人摆脱贫困;投入8355.34万元,家庭无障碍改造23263户;9.2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2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有爱无碍 传递发展温度
慈善公益报(楚璐璐)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10年间,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城市盲道、低位扶手、爱心公交、无障碍卫生间、实时聋听交流系统、手语直播间……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改变,不仅方便了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也传递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城市发展的温度。
十年来,上海市黄浦区把残疾人事业更加充分的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残疾人权益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黄浦区成为“十三五”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区,黄浦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被评为“十三五”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轮椅加上无障碍设施,使重度残疾的我拥有了相当自由的活动空间。每天早上,我离开床铺,坐到轮椅上,如同健全人一样,轻松地开始一天的活动。我坐着轮椅,去卫生间洗漱和沐浴,去院子里打开信箱取出当天报纸,去菜场买菜,去公园锻炼……”家住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南昌居民区的孙宗纲老人,以《从小板凳到电动轮椅》为题,心怀感激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小确幸”。
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南昌居民区的孙宗纲家庭无障碍改造后,降低了高度的洗手台
无障碍改造大大提升孙宗纲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还有院内、院外的无障碍环境。
院内,得益于“无障碍进家庭”项目,孙宗纲不出房间就能一键打开院门;进院子、进室内、进浴室,所有存在高度落差的地方都改成了坡道;院门、房门、浴室门都根据轮椅尺寸进行了拓宽;浴室里的防滑地砖、降了高度的洗脸台,还有洁身器、墙上的扶手,都让孙宗纲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院外,得益于残疾人事业更好地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马路上盲道越来越规范,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少;每个路口都有便于轮椅上下人行道的坡道;图书馆、电影院、商场、公共厕所等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施也越来越普遍……孙宗纲感慨道:“以前此类设施比较少,近十年,整体环境对于残疾人越来越友好,城区也越来越有温度。”
据了解,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全国共出台了753个省、地、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1759个地市、县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截至2021年,为84.1万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十三五”期间,65.3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3598组动车组列车设置了残疾人专座,为残疾人提供购买专票现场和网络服务。500余家常用网站和APP完成改造并通过评测,无障碍社会服务提档升级,残疾人也能在云端享受数字生活的便捷。“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为110万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现如今,走出家门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他们从最开始的无助、孤独到现在融入社会,摆脱贫困、自立自强,甚至用自身行动带动其他人创收致富,他们为自己筑起了爱的“长城”。
各地助残服务亮点纷呈
浙江持续拓宽
残疾人共同富裕实践路径
十年成一画,而今谋新篇。这十年,浙江持续拓宽残疾人共同富裕实践路径,通过实施“政策扶持+渠道拓展+平台搭建”,高质量构建残疾人就业增收体系,助残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21年,浙江全省集中就业残疾人5.8万人,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8.5万人。此外,实施“数字赋能+技能提升+品牌聚力”,高水平构建助残共富发展格局。
在杭州玫隆食品有限公司,46位聋人于生产车间、可莎蜜儿门店的不同岗位上工作,他们与其他员工一样,享有平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以及相同的工资待遇,2016年加入玫隆的小唐便是其中一员。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和其他员工一样,我们在企业里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小唐告诉笔者,在可莎蜜儿门店工作的过程中,她还曾鼓励一位老顾客去勇敢追回自己的恋人,最后,这位老顾客和恋人终成眷属。为了表达对小唐的感谢,小两口邀请小唐作为伴娘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据了解,目前,浙江共有30多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实现就业;30.15万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5.34万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吉林省长春市
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硕果累累
每月有残疾人专场招聘日、春秋两季有大型专场招聘会,开展残疾人电商和网络创业培训,围绕残疾大学生就业落实“一对一”的帮扶政策……这十年,吉林省长春市残联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长春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收获累累硕果。
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残疾人员工有23人,占员工总人数的33%,其中,残疾人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孙欣是一名聋哑大学生,毕业后成为这里的一名技工。在这里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不大、工资福利待遇好,还提供免费的食宿,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工作状态很满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希望。
如今在长春,像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这样的残疾人用人单位不在少数,他们积极参与长春市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让残疾人实现了通过劳动自力更生的愿望。长春市残疾人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曲维明介绍说,在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中,长春市通过用好用足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确保奖励扶持资金落地开花,极大地调动了残疾人创业以及用人单位安置就业的积极性。
山东省东营市精准施策
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
近年来,山东东营市聚焦残疾人法律维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积极施策,精准发力,出台多项管用、好用的便残新举措,有力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这十年,为实现“零门槛”援助,东营市全面取消涉残法律援助案件门槛限制,对全市持残疾人证申请法律援助的残疾人,不再审查其经济状况,可直接提供法律援助。
此外,为帮助残疾人实现“无证”办理,东营市完成了与山东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的信息共享,对忘带残疾证的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通过残疾证的网上查询、打印、存档,实现了对申请人的残疾证一次性“补正”,援助事项一次办完。同时,东营市推出了“掌援宝”上门服务,研究开发“掌援宝”一体化平台,建成了远程“无障碍”申请通道,残疾人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在家里办理法律援助申请。
近年来,东营市法律援助与法制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涉残法律援助案件216件,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超过4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残疾人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近十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出台各项措施,通过加大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保障机制以及托养服务、居家服务、无障碍改造、扶残助学、就业创业等项目,有力地帮助了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海林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是区残联委托实施残疾人日间照料项目机构之一。在这里,不仅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还可以为他们进行康复训练,让残疾人得到了更加专业的照料,让残疾人家庭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这些残疾人到我们中心以后,主要是康复锻炼、休闲娱乐、开发智力,他们把孩子放到这里以后,他们有时间去工作,家庭也就能减轻点负担。”秦州区海林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副主任李亚茹说。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秦州区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坚持普惠、特惠与优惠相结合,在全区不同区域设立7家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普惠性服务的同时,又通过特惠性制度安排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满足残疾人多层次与多样化的特殊需求。“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服务”就是解决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护理、心理健康等问题而开展上门服务的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累计为1497人次提供了服务。